好莱坞在过去几十年的岁月里养成了中国几代影迷手捧爆米花和可乐的观影习惯,美式超级英雄和经典卡通也成为陪伴大家成长的精神偶像。现在的中国观众只凭几秒电影片头便能判断出自己将票房贡献给哪家巨头,梦工厂、迪士尼、福克斯、哥伦比亚、索尼、环球、华纳兄弟、亦或是派拉蒙。哪怕好莱坞系列电影已无法常看常新,哪怕某个超级英雄在国际市场惨遭滑铁卢,许多中国粉丝也会愿意去电影院撑场,弥补其因发挥失常丢掉的业绩。

阔别好莱坞一众大片3年的中国观众,在岁末年初盼来了「阿凡达」、「黑豹」和「蚁人」,虽然大家再次燃起了旧情怀,但也未能克制住吐槽声。时过境迁,好莱坞在中国的当下与未来,可谓举步维艰,内忧外患。

好莱坞大片一直是美国商业电影的品牌标签,背后的几大电影制片厂几乎掌控着全球最尖端的影视工程技术和最主要的发行渠道,一直是国际高票房电影的主要来源。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影响着20世纪初以来全球的电影产业。截至2017年,好莱坞平均每年发行600多部英语电影,占据所有国家院线排片量的前三,票房收入稳中求高,秒杀各国本土出品和在其他地方制作的电影。

一部好莱坞电影在国际市场的票房总量,也时常能弥补其在北美票房的发挥失常。特别是为海外电影大开大门后的中国市场,更是成为为好莱坞票房兜底的保障。

中美早在2012年达成一项协议,明确了每年引入电影的配额,之后也适时地微观调控着好莱坞大片的准入,以填补本土电影供给的空缺,让好莱坞成为刺激中国电影消费经济的担当。在良好的市场和政策环境驱动下,中国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之一,与美国几乎等量。

中国电影市场的全球票房贡献值日渐飙升,好莱坞电影在海内外的口碑和营收却直线年派拉蒙出品的《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在北美市场遭遇滑铁卢,首映周末仅拿下690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历史新低。最终是中国大体量的影迷拯救了变形金刚的命运,贡献出1.23亿美元,助攻该片成为引进片的天花板。

之后,好莱坞却不争气地屡次陷入口碑泥潭,疫情期间的生产和发行更是一蹶不振,全球电影票房贡献王者——中国影迷也难为其力挽狂澜。根据咨询公司 Artisan Gateway 的数据,好莱坞在中国的票房收入从2017年至2019年的年均28亿美元,暴跌至2021年的9亿美元,票房市场份额从30%-35%跌到12.3%。疫情前,在中国拿下最高票房的好莱坞电影为2017年的《速度与激情8》和2019年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分别为4.17亿美元和6.64亿美元,占影片全球总票房的大头,两部影片的票房总和便轻松超过了好莱坞2021年在中国市场的总成绩。

随后的疫情3年,中国有一半的院线停止营业、大批量电影选择暂停宣发,电影业在中国难有营收。《哥斯拉大战金刚》在2021年3月上映国内院线亿美元,却成为当年中国票房第二高的好莱坞电影。2022年的票房更是惨淡,《月球陨落》《密室逃生2》和《精灵旅社4:变身大冒险》的总体首映周末票房仅为1260万美元,而他们依然是好莱坞中国票房的前三甲。索尼的《蜘蛛侠:英雄无归》在无法进入中国的情况下,全球总票房根本达不到预期的20亿美元目标。

直到2023年春节档,中国电影市场迅速复苏,二十世纪福克斯携《阿凡达:水之道》顺势归来,获得超过约2.2亿美元票房,让好莱坞取得了在中国市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未能达到的成绩,似乎看到了乐观的曙光。可没想到,迎来的却是打脸的悲剧。漫威紧接「阿凡达」,在2月上映《黑豹2:瓦坎达万岁》和《蚁人与黄蜂女:量子狂潮》,可惜票房与口碑皆呈现扑街趋势。

好莱坞在中国重震江湖的命运,已然举步维艰。其中之难,既难在好莱坞自身难突破内容瓶颈,也难在全球电影早已不是好莱坞一家独大的局面。

好莱坞早已努力突破着内容创作的瓶颈,用吸纳多元文化、主题、角色、视觉的方式来迎合更广泛的国际受众。

由于中国为好莱坞电影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各家公司更是千方百计想要与中国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时会加入吸引中国观众的元素,甚至改变角色设定和故事情节,并分配外国演员担任次要角色。比如,传奇影业和环球影业与中国合拍的英语片《长城》,迪士尼面向全球观众打造的最新《花木兰》,梦工厂的《功夫熊猫》系列等等。

好莱坞似乎在这条路上尝到甜头,在添加中国元素的套路上乐此不疲,但他们并不是真正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很难正确自然地把中国元素融入到美式故事中,结果出现了弄巧成拙的场面。

此外,近几年小众文化和非主流价值观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对市场环境具有高敏锐度的好莱坞电影也开始在彰显「多元包容」上下功夫,越来越过度追求所谓的「政治正确」。例如刻意增加LGBTQ+角色,以及过于明显的美国自由主义符号。但现实是,这样的操作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好莱坞式的「政治正确」不止在中国水土不服,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埃及和科威特等一些中东国家也禁止《奇异博士2:疯狂多元宇宙》在本土上映,其中沙特阿拉伯官方曾明确要求片方删除影片中涉及LGBTQ+的内容,以符合当地的文化和宗教。有国际影评人甚至犀利抨击部分好莱坞电影将「扭曲的政治正确」发挥到了极致。

中国市场不仅因为文化不兼容的问题疏远好莱坞,而是电影市场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规律,当好莱坞品质开始不敌后来居上的竞争者,美式商业大片也就自然不再被观众所青睐。

好莱坞在中国电影市场的口碑光环正在被高质量的亚洲电影所继承,中国周边国家及中国本土电影在质量方面屡年取得国际电影节和票房的高度认可。这些电影在文化接近性上也更能够引起中国观众的深度共鸣,票房自然也就涌向了它们。

2019年以来,韩国电影《寄生虫》《米纳里》《分手的决心》《掮客》《小说家的电影》等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虽然未登陆中国院线,但影片都在中国互联网上被热议。中国从2021年起开始增加韩国电影的进口和发行,韩国电影《哦!文姬》于12月空降中国大屏幕,成为2015年后首部登上中国大陆院线峰会之后,中韩更是达成深化合作的共识,未来的文化交流将呈现明显的升温态势,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产品的出口量或将扩大。无论是在中国的电影院还是在流媒体平台,韩国电影、影视作品都将越来越受国民喜爱,激发实际消费。

自2009年以来,中国引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我的个神啊》《隐秘巨星》等电影让印度影星阿米尔汗在中国观众中获得极高的票房影响力。特别是他主演的《隐秘巨星》,在2018年来到中国后创下了超过7.47亿元人民币的高票房,占影片全球收入的60%,该片在印度本土的票房仅为8000万元人民币。

好莱坞在中国近乎失宠暴露的是它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尴尬处境。「强求政治正确」和「伪装文化认同」并不是任何电影取悦某族群观众,以换取经济收益的万金油。在全球文化百花齐放、相互包容的时代,只有品质过硬且与恰好与观众投缘的不卑不亢式电影才能收获掌声。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